从2024年年中起,部分光伏业界人士、相关机构开始呼吁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,通过自律与监管相结合的方式“反内卷”。在此背景下,光伏行业打响了“反内卷”第一枪。2024年10月14日,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联合16家光伏头部企业召开“防止恶性竞争”座谈会,达成共识强化行业自律,并发布光伏组件最低成本价0.68元/瓦,明确低于成本投标中标涉嫌违法;10月16日,12家风电整机商签订《中国风电行业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自律公约》,并在一个月后,40家风电企业又提出“依法依规制定低价竞争行为的认定标准及处罚办法”。然而,“自律”只能是第一道防火墙。业内普遍认为,倘若企业涉及生死存亡或现金流问题时,大概率会放弃约束性行为准则。因此,产业界需要采取更为实质性的措施。为此,配额制度应运而生。 2024年12月5日,在2024光伏行业年度大会期间,业内数家光伏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联合签署自律公约的基础上,就控产相关内容进行了商讨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与会人士告诉《证券日报》记者,行业内占据至少80%产能的厂商依据2024年各家企业的出货量,以及产能决议从2025年起执行配额制度,核心目标是通过稳定价格,实现2025年硅料、硅片、电池片和组件等产业链主要环节的供需平衡。“光伏制造业是一个参与者众多、竞争充分、高度市场化的行业。”一位光伏企业高管对《证券日报》表示,目前看来,基于市场规律的企业自救,特别是龙头企业策略的调整,是缓解光伏制造业当前困境的主要途径。 业内人士认为,当前行业陷入“内卷”困境的核心问题在于存量博弈与创新不足,因此,企业应转变竞争策略,从争夺存量转向创造增量。通过政策引导、技术创新和“出海”多条路径走出“内卷”。实际上,“内卷”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。2024年11月20日,工信部发布《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(2024年本)》,要求新建单晶硅光伏电池、组件项目平均效率指标分别由23%、20%提升至P型电池、组件效率不低于23.7%、21.8%,N型电池、组件效率不低于26%、23.1%……旨在通过市场的引导、政策的建立,鼓励集约化与集群化发展,让降本增效、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生存的通行证。 纵观全球,无论是应对国际市场的竞争还是解决国内市场的同质化竞争,技术创新始终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和必然选择。今年1月27日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《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》,要求新能源电量全部入市,并引入机制电价。这意味着,光伏项目若要获得稳定的收益,就必须着力提升在市场中的竞争力,倒逼上游制造企业进行技术创新,推出高效产品。 对于我们众能力电来说,得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,趁着这个光伏市场在不断扩张之际,把我们的光伏设备和光伏清洗设备激励的介绍给我们潜在的客户,让他们熟知我们产品的性能和品质,并最终成功的下单。并且积极的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展会,例如今年第136届广交会,我们派出一套豪华的阵容,来参展。在这届广交会上,我们已向这些潜在的客户面前,充分展示我们最新的产品,抓住这些能让我们的终端客户,在第一时间体验到我们产品的机会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