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日炎炎,阳光炽热,是不是温度越高,光伏发电量就越高呢?答案并非如此简单。实际上,夏天光伏发电总量的变化,是光照条件和温度对组件效率的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一、光照条件:夏日发电的 “黄金搭档” (一)超长 “发电时长” 加成 在北半球,夏季昼长夜短的特性为光伏发电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。以我国北方地区为例,夏季日均日照时长可达 14 小时以上,与冬季相比大幅增加。更长的光照时间,意味着光伏板能够持续 “吸收能量”,直接延长了发电时间,为发电总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。 (二)太阳辐射强度 “拉满” 夏季时,太阳高度角增大,阳光穿透大气层的路径变短,削弱作用减弱,辐射强度显著提升。尤其是在干旱少雨的地区,如新疆、甘肃等地,阳光更为 “纯粹”。此时,单位面积的光伏板能够接收到更多的光能,发电效率自然得到提升。
在光照充足的情况下,夏季整体发电量通常高于冬季。显然,光照时长和辐射强度才是推动夏季发电增长的核心因素,而非单纯的高温。 
二、温度对光伏效率的 “双刃剑” 效应 (一)高温的 “拖累” 作用 光伏组件对温度极为敏感,其效率温度系数通常在 -0.3%~-0.5%/℃之间,这是一个负值。当环境温度超过标准测试温度 25℃时,组件的开路电压会下降,进而导致发电效率降低。例如,当温度达到 40℃时,单块组件的效率相比 25℃时,可能会下降约 5% - 7%。 (二)高温的 “微弱贡献” 高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光伏板 “热斑效应” 的风险。所谓热斑效应,是指局部阴影导致的组件局部过热。不过,与效率下降带来的影响相比,这种正面作用微乎其微,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
虽然单块组件的效率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,但夏季总发电量能否增加,关键在于光照增强所带来的收益,是否能够抵消温度升高导致的效率损失。 
三、不同场景下的 “光温博弈” (一)北方 / 干旱地区:光照优势主导 在北方及干旱地区,夏季往往晴天多、光照足。即便温度达到 30 - 40℃,光照时长和强度所带来的发电增益,足以弥补因高温造成的效率损失,最终实现总发电量的显著上升。 (二)南方 / 湿热地区:光照不足 “雪上加霜” 南方湿热地区,夏季常伴有阴雨天气,如梅雨季节。光照不足本身就会影响发电,再加上高温导致的效率下降,双重不利因素叠加,可能会致使发电量不升反降。 (三)技术助力:给光伏板 “降温增效”
通过技术手段,可以降低温度对光伏效率的影响。比如,在安装时预留通风空间,或是使用反光支架,都能够有效地帮助光伏板散热,进一步提升夏季的发电表现。 
夏天光伏发电总量通常较高,但其背后的 “功臣” 是良好的光照条件,而非高温。事实上,温度对发电效率存在负面影响,只有在充足光照的支撑下,才能够实现总发电量的增长。因此,优化光伏系统的重点,应该放在提升光照利用率上,例如采用追踪系统、定期清洁维护等,而不是寄希望于高温 “助力”。 
众能光伏致力于研究光伏和光伏运维设备多年,拥有专业的研发和销售团队,各类光伏以及光伏运维产品远销海内外多个国家,得到了众多客户的好评。未来还将继续在新能源领域发光发热,替人类带去更多的绿色清洁能源。 |